武夷巖茶與佛教不解之緣|巖茶文化
“四大皆空”的佛家,似乎對清淡微苦的茶味,有著一種緣于自身學說的悟照,茶的清淡與淡泊塵世的佛家學說也有著聯(lián)系。茶棲云霧,委身巖崖的形態(tài),以及品性清潔的習性,也與佛家學說有著象征聯(lián)系。茶的苦中有甜的品味,也成為佛家的修行以苦為樂的生動寫照。
武夷山,重巒疊嶂,丹霞地貌,終年云霧飄繞,空氣濕度大,適合茶樹生長,為出產名茶提供得天獨厚條件,而佛家之所以把寺廟修筑于深山密林,就是仿照他們“遠避塵世,靜宜誦頌”的道理。把寺廟修建于紅塵之外,少有人世紛爭干擾,沒有市井物欲的誘惑與喧囂的塵浪。
新鮮的空氣,益于健康長壽,更益佛家專心念經。因此,很少見到寺廟修筑于市井之中。就這樣,茶與寺廟便基于共同的理由,一同走向深山。茶便成了佛教僧侶的必需品,而又符合佛教教義。佛教精神與茶性本質的內在共鳴,是茶與佛結緣的必然,形成了“茶佛一味”或“茶禪一味”的基礎。
由于茶被佛教界視為“神”物,飲茶之風傳播武夷山大小寺廟,種茶、制茶成為僧侶一業(yè)。名僧文化素質高,往往將喝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對茶葉采摘、焙制也十分講究,于是一種種名茶便在山寺名僧的監(jiān)制下產生了。
譽名海內外的茶王——大紅袍,古代就屬天心永樂禪寺管理、享用;清代名僧釋超全善烹功夫茶,入山為僧又是善于制茶的能手,他的《武夷茶歌》就是傳遞制造烏龍茶的第一手資料。臺灣的凍頂烏龍茶,就是清代臺灣舉人林鳳池赴京趕考結束,慕名武夷,下榻天心永樂祥寺,住三日,與高僧結為茶友,獲該寺方丈贈送24株武夷烏龍茶苗,返臺種植鹿谷鄉(xiāng)。
經百余年擴展,現已遍及鹿谷群山,成為臺灣名茶。以茶道而名聞于世的日本,原來并不產茶,在唐朝,由日本留學僧、遣唐使帶回茶種,首先種在梵釋寺等寺院。弘仁六年(815年)四月嵯峨天皇來到梵釋寺,大和尚都永忠煎茶獻給天皇。天皇喝下,清心爽口,十分高興。從這時起,中國茶樹才在日本扎根繁殖。日本第一本《茶經》也是入宋僧傳播禪宗時回日本著的。
歷代名僧與文人在武夷山游覽之余,詩文之間無不彌漫著一股禪味。唐代著名和尚靈一法師詩曰:“野泉煙火白云間,坐飲香茗愛此山。巖下綰舟不忍去,清一水流暮潺緩!
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在武夷山著作講學50年,足跡遍及武夷山各大小寺廟,與僧人成為至交。他曾拜武夷名僧為師,在武夷山九曲溪溪邊親自種茶,攜簍采茶,筑茶灶,以茶論道。并即興吟詩;“仙翁遺石灶,宛立水中央。
飲罷方舟去,茶煙裊細香!泵鞔娚懭菰娫疲骸敖巷L致說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煙茶葷滿袈裟!痹娙税焉畟H喜愛飲茶的情感,描寫得淋漓盡致,充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