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六大茶山的來歷|普洱茶產地
茶樹綠油漂香,喜看古茶山和新茶園交相爭輝,茶葉生產蒸蒸日上。
慢撒古茶山
慢撒茶山位于勐臘易武鄉(xiāng)東北,緊接老撾邊境。清乾隆年間是慢撒茶山輝煌時期,滿山遍野都是茶樹,年產萬擔以上。只有8戶人家的茶王樹村年產茶葉就達320擔。采茶季節(jié)要雇用大批茶農。清咸豐壬子年(公元1852年)來自內地的很多漢族同胞在茶山與當地茶山各民族兄弟共同種茶制茶,創(chuàng)下一代偉業(yè)。所產”元寶茶”(圓茶)遠近馳名,暢銷國內外,慢撒古茶山種茶歷史悠久。
實際上慢撒古茶山包括易武茶山,是普洱茶最早的集散地,唐代時被稱為“利潤城”,是滇藏茶馬古道之源頭。清道光年間(1821—1850)莽枝、架布、習空、倚邦茶山逐漸衰退,易武茶山取而代之。易武茶,茶質優(yōu)良,遠銷佛海,年產茶約4000擔,以加工團茶(砣茶)為主,乾隆年間(1736—1795),許多石屏人紛紛遷居易武種茶樹,用傳統(tǒng)方法制作的“七子餅茶”作為貢茶,加工精細。
《云南經濟滇茶》說:“于二月間(農歷)采蕊極細而白謂之毛尖以作貢,貢后方許民間販茶”。七子餅茶,采用的是上等好茶,要講究花色,共計八色貢茶。乾隆六十年(1796)易武、曼臘茶山所產的團茶(砣茶)也定為貢茶。李佛一《十二版納志》載:“清道光同治間,易武產茶額七萬擔,光緒三十年間,因戰(zhàn)亂易武區(qū)茶產額減為二萬擔”。易武在幾個世紀前,它就是云南為數不多的富庶之地,因盛產大葉種茶,唐時就被稱為“利閏城”。
據說車家祖上敬奉貢茶有功,皇帝品茗之余,龍顏大悅,特賜“瑞貢天朝”匾,以詔后人。明清時期更為朝庭關注之地,既是普洱六大茶山所產茶葉的集散地,是滇藏茶馬古道之源頭。
了解了如此美麗的云南六大茶山的來歷后,是不是讓你不經的想去趟云南想親眼目睹那六座茶山的芳容,想在那里品茗話茶。
云南六大茶山的來歷
普洱茶產地